如何看待零(負)運價“重出江湖”
來源:上海大眾搬場物流有限公司 時間:2017-05-12 查看次數:
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運研究所副主任 張永鋒:
零 (負)運價無法反映真實運費情況
“零 (負)運價”低價傾銷,屬于不正當競爭。其主要影響有:價格比較混亂,容易滋生腐敗行為;擾亂市場秩序,打破航運市場正常競爭環境;航運企業彼此之間以及與貨主之間信任缺失,損害雙方利益。
“零 (負)運價”現象主要集中于一些運力過量投入的班輪航線,尤其是近洋航線,主要集中在淡季。一方面,由于這些航線市場門檻低、航線短、經營投入相對較低,航運企業數量較多,彼此之間競爭激烈。另一方面,由于班輪都是定期的,有固定的航線及船期,因此,在船多貨少的情況下,艙位利用率是保障其贏利或減少其損失的主要方面。因此,航運企業彼此之間競爭加劇,比拼價格,造成了基本運價過低,甚至出現 “零(負)運價”情況。
不過,從實際情況來看,由于班輪公司在目的港收取一系列附加費 [BAF(燃油附加費)、YAS(貨幣附加費)、EBS(緊急燃油附加費)、CIC(集裝箱不平衡使用費)、PSS(旺季附加費)、CAF(貨幣附加費,非日本線)、ECRS(惡劣天氣操作附加費)]等,其綜合運費仍然處于較高水平,具有一定贏利空間。 “零 (負)運價”并無法反映其真實運費情況。
為了根治 “零 (負)運價”現象的產生,從企業自身而言,一方面,在班輪企業之間,加強聯盟,共同恢復信任,對違規公司進行處罰。另一方面,在貨主與班輪公司之間,盡可能簽訂一些長期包干合同,穩定運價。
對于政府而言,繼續推行運價備案機制,建議在市場淡季時,其備案機制中不僅要如實上報基本運費,同時還需要報備其相關附加費情況。積極引導市場恢復正常競爭環境,給予國有航運企業更多自主權。
●自由撰稿人 陳新吾:
實質是航運物流市場不成熟
深入分析,運輸是物流的核心環節,而航運又是運輸進出口服務貿易的重點。在物流供應鏈上,托運人與承運人及其中間商構成以利益為核心的共同體。以往“零(負)運價”出現時,交通運輸部出臺了國際集裝箱班輪運價備案制度進行行政干預,禁止 “零運價”、“負運價”承攬;青島船東協會牽頭以“公約”與“份額制”形式進行行業自律,這些都表現出對“零(負)運價”的無奈。由此透視出,其實質原因是航運物流市場不成熟。
眾所周知,我國仍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,其特征是:市場發育不健全,競爭不透明,規則不配套,法律不完善。因此,企業為了生存追求 “利潤最大化”不擇手段,利用物流市場不成熟性進行不正當的競爭。所以,再度出現航運業 “零 (負)運價”競爭的怪象,應引起業界深刻反思。
最近,交通運輸部發布 《關于促進我國國際海運業平穩有序發展的通知》,要求相關海運業對促進和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戰略作用,航運物流市場不能陷入混亂狀態。因而,除了加大行業自律與行政干預的力度之外,更重要的是由此推進物流市場的發育成長。為此,國內物流市場主體也應抓住機遇重組改造,借機發展,讓物流市場盡快成熟起來。
●媒體評論員 李冰潔:
零 (負)運價 “反復發作”
凸顯監管不力
“零運價”、 “負運價”重出江湖,意味著2009年交通運輸部出臺的國際集裝箱班輪運價備案制度的失效。主要原因是,物流市場不成熟,物流內部缺少行業規范,監管部門不給力,沒有建立完整的法律監督體系,靠行政力量干預,隨意推移時間,制約作用越來越小。
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守國曾經指出,盡管 “零運價”、 “負運價”不等于沒有運費收入,但為了爭搶貨源而非因成本降低形成的“零運價”、 “負運價”,不能正確反映成本與利潤情況,屬不正當競爭行為,擾亂了國際海運市場的正常秩序。這揭示了 “零運價”、 “負運價”并不是 “成本最小化”的表征。事實上,它是背離成本追求 “利潤最大化”的 “價格欺詐”。這種價格扭曲現象的產生與存在,以及“反復發作”,恰恰說明國內物流市場還不成熟。
物流市場不成熟,行業潛規則便大行其道,不能進行充分自由競爭,不利于物流業的發展,也會受到國際同行的鄙視,不愿與中國物流業合作。有專家披露,在 “零運價”、 “負運價”發作的過程中,國外代理對中國貨代企業頻頻要求他們讓利和多收費、濫收費的行為表示反感。有的國外代理斷然拒絕了中國貨代企業這方面的要求,并終止了業務合作往來。這不可避免地損害了中國貨代行業的聲譽和形象。
當然,物流市場不成熟的根本原因,還在于監管不給力。一者,不注重根本,沒有建立配套的、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,監督作用有限;二者,監管往往是頭痛醫頭,腳疼醫腳,而且,制度執行力差強人意;三者,缺行業規范和自律,對不正當競爭行為沒有給予有效打擊。由此可見,要建設一個成熟的現代物流市場,監管部門還須做出更多的努力。
●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委宣傳部 張成利:
創新贏利模式是根本
“零運價”、 “負運價”是非正常的價格競爭現象,因為它不能反映成本與利潤的正常關系,是一種價格扭曲。它擾亂了正常的經營秩序,不利于我國海運市場的健康發展。此時,政府果斷出手,出臺相關政策,進行行政干預,固然能使惡性競爭得以緩解,但從資本市場的運作規律看,并非治本之策。
筆者以為,要真正擺脫困境,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下,企業創新贏利模式、提高服務質量才是根本。
現在的貨代企業不能僅滿足訂艙、報關等基本業務操作,要使報價有優勢,操作有利潤,就應創新服務手段,開發有別于以往的贏利模式。
一是要做好物流規劃,實行個性化服務。通過加強與眾多客戶之間的交流,了解他們各自的生產物流情況,進而從整體上進行全程規劃,制定出符合每個客戶需求的具體的物流方案,通過 “一對一”的個性化服務,切實為客戶降低成本。
二是引入 “準時制”服務,降低綜合物流成本。隨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能力的增強,貨主對海運服務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 “準時制”生產和 “零庫存”管理,能夠有效降低貨主綜合物流成本,提高贏利空間。特別是對講求時效性的生鮮貨、電子產品等貨主來說,“準時制”服務更具吸引力。海運企業通過航線合理規劃、掛靠點設置、與貨代企業密切銜接等方式,進一步提高船舶的準班率,合理控制航行時間誤差,就能在運力過剩的情況下,保持自身競爭優勢。
三是改變運輸方式,推行多式聯運?,F代航運業真正的利潤來源于上下游相關產業的整合,而不只是海運本身??梢孕Х乱恍┖娇展?,通過多式聯運的方式,將海運向內陸延伸,通過合作與聯盟實現共贏。據了解,在歐洲,多式聯運應用得很普遍,其中海鐵聯運在運輸方式中所占比重達到30%。原因很簡單,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供應鏈的成本,緩解在某些線路上運力資源不足的問題。但在中國市場,海鐵聯運只占到3%左右。阻礙這一模式發展的因素包括海鐵聯運機制不完善、組織協調不夠以及基礎設施不配套等。因此,完善運營機制,發展現代物流,迫在眉睫。
另外,為提高自身競爭力,航企要充分借助船舶產業基金、融資租賃等平臺,建立相應合作方式,提升船舶技術水平,優化運力結構。通過更優質的服務,贏得更多客戶。